在臨床檢驗科中,醫用顯微鏡作為細胞形態學、微生物檢測及血液分析的核心工具,其操作規范性直接影響診斷結果的準確性。以下從實踐場景出發,總結三大關鍵注意點,確保與前文內容無重疊且聚焦檢驗科特有需求:

1. 樣本制備的標準化與污染防控
檢驗科顯微鏡觀察的前提是高質量樣本制備。血液涂片需嚴格遵循“推片-染色-封片”標準流程:推片角度控制在30°-45°,確保血膜均勻無空洞;吉姆薩染色需精確控制染色時間(通常10-15分鐘),避免過染導致細胞結構模糊或脫色引發形態失真。在微生物檢測中,需采用無菌操作臺進行樣本轉移,避免環境微生物污染;對于痰液、糞便等含菌量高的樣本,需通過離心濃縮提高檢出率,同時使用一次性載玻片減少交叉污染風險。例如在瘧原蟲檢測中,薄血膜需完全干燥后再染色,否則易導致紅細胞破裂影響鏡檢結果。
2. 光學調節與成像參數的**控制
檢驗科顯微鏡需根據觀察目標動態調整光學參數。在血液細胞計數中,需先使用低倍鏡(10×)掃描整體分布,再切換高倍鏡(40×-100×)觀察細胞細節;油鏡使用前需在載玻片上滴加香柏油,減少光線折射損失,確保清晰成像。對于弱對比的樣本(如腦脊液細胞),需通過相襯或暗場模式增強細胞輪廓與背景的對比度;在微生物檢測中,需調整聚光鏡孔徑光闌匹配物鏡數值孔徑,避免欠曝光或過曝光導致的圖像失真。例如在結核桿菌檢測中,需通過抗酸染色結合油鏡觀察,確保細菌形態的準確識別。
3. 設備維護與校準的周期性管理
檢驗科顯微鏡需建立嚴格的維護校準制度。日常使用后需用專用擦鏡紙清潔物鏡與目鏡,避免殘留樣本或染色劑腐蝕鏡片;每周需進行光源校準,確保鹵素燈或LED光源輸出穩定,避免因光強衰減導致的圖像亮度差異。對于自動化顯微鏡,需定期檢查載物臺移動精度與自動對焦功能,避免因機械磨損導致的定位偏差;在熒光顯微鏡使用中,需定期更換汞燈或LED熒光模塊,并校準激發光與發射光濾鏡組合,確保熒光信號的準確捕獲。例如在血小板計數中,需每月校準血細胞計數池的深度與刻度,避免因池體積誤差導致的計數偏差。
綜上所述,檢驗科醫用顯微鏡的高效使用需通過樣本制備標準化、光學參數**控制及設備周期性維護三大注意點實現,確保從樣本采集到成像分析的全流程質量控制,*終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、**的顯微形態學證據。


津公網安備12011002023087號
客服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