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日常清潔與光學部件保養
1. 鏡頭清潔規范
每次使用后需用專用無塵布蘸取Y醚酒精混合液(7:3比例)輕柔擦拭物鏡與目鏡,避免指紋、灰塵殘留。
頑固污漬可用長纖維棉簽蘸取少量鏡頭清潔劑,以螺旋方式從中心向外擦拭,禁止用嘴吹氣或普通紙巾清潔。
生物樣本殘留需立即處理,避免有機物固化后損傷鍍膜層。

2. 聚光鏡與濾光片維護
每月用高壓Q槍吹除聚光鏡內部灰塵,檢查孔徑光闌是否變形。
濾光片(如藍色激發濾光片)需單獨存放在濾光片盒中,避免劃傷或受潮。
二、機械部件定期檢查
3. 載物臺與調焦機構保養
每周用J密儀器潤滑油(如縫紉機油)滴加1-2滴至載物臺導軌與調焦旋鈕軸承處,保持運動順暢。
檢查載物臺夾具彈簧張力,避免樣品滑動或夾具過緊導致變形。
4. 物鏡轉盤校準
每季度用物鏡對齊卡尺檢查轉盤定位精度,確保物鏡切換后光軸重合誤差<0.1mm。
更換物鏡時需輕拿輕放,避免物鏡螺紋滑絲。
三、光源系統維護
5. 燈泡更換與光強校準
鹵素燈連續使用超過200小時需更換,LED光源需每半年檢查散熱風扇運轉情況。
更換燈泡時需待其冷卻后操作,避免燙傷;新燈泡需運行10分鐘后再調整光強至工作狀態。
6. 柯勒照明系統調節
每季度重新校準柯勒照明:調節聚光鏡高度至與物鏡數值孔徑匹配,打開視場光闌至剛好充滿目鏡視野。
檢查集光鏡組是否松動,避免光路偏移導致成像模糊。
四、環境控制與存放規范
7. 溫濕度與防震管理
顯微鏡需存放在溫度20±2℃、濕度40%-60%的環境中,南方潮濕地區需在柜內放置硅膠干燥劑。
長期不使用時,建議將物鏡拆下放入防霉柜,主體用防塵罩覆蓋。
8. 運輸與移動注意事項
搬運前需固定調焦手輪、載物臺旋鈕至中間位置,避免彈簧長期壓縮變形。
運輸時傾斜角度需<30°,防止光學組件移位;到達新環境后需靜置2小時再使用。
五、進階維護技巧
1. 防霉處理
每月用防霉劑擦拭鏡頭表面,南方梅雨季節可增加至每周一次。
顯微鏡柜內可放置防霉片,定期更換以保持藥效。
2. 機械部件磨損檢測
每半年用千分表檢測載物臺平面度,誤差需<0.05mm。
調焦機構松緊度需適中,過緊會導致操作費力,過松則易引發漂移。
六、操作規范與人員培訓
1. 開關機流程
開機時先啟動光源再放置樣品,關機時先關閉光源再斷開電源,避免電流沖擊損壞燈泡。
熒光觀察后需等待10分鐘再關閉汞燈電源,延長燈絲壽命。
2. 樣品制備要求
生物樣本載玻片需用親水性材質(如明膠涂層),金屬樣本需用導電膠帶固定。
樣品厚度需控制在10-20μm(生物)或表面粗糙度Ra<0.5μm(非生物)。
七、維護日志與數據追蹤
1. 記錄保養細節
建立維護臺賬,記錄每次清潔、校準、更換部件的時間與操作人員。
跟蹤物鏡使用時長,避免超期服役導致成像質量下降。
2. 性能定期檢測
每季度用標準分辨率測試板(如USAF 1951)檢測顯微鏡分辨率,確保達到標稱值。
偏光觀察需每年校準消光比,確保>500:1。
八、應急處理與故障排查
1. 圖像模糊處理
檢查物鏡是否完全卡緊,重新旋轉至聽到“咔嗒”聲。
用色差校正測試板驗證物鏡性能,必要時更換消色差物鏡。
2. 載物臺漂移解決
調節調焦機構張緊螺絲,避免過松導致位移。
使用石蠟或雙面膠加固載玻片,防止熱脹冷縮引發滑動。
通過以上8個維度的系統維護,可顯著延長醫用顯微鏡使用壽命(通常可達10年以上),同時將故障率控制在1%以內。


津公網安備12011002023087號
客服1